Wednesday 30 April 2014

找尋自己的節奏

新婚後沒有工作的日子,不過兩個月。這段日子遇到任何人,幾乎都被問及這三個問題:你平日有什麼做?你不悶嗎?你開始找工作沒有?

這些問題只是很平常的開場白,就等如朋友碰面時問:你吃飯未?你做哪一行?

然而,當我不斷重複回答這三條問題,人就開始胡思亂想,有點懊惱大家是不是認為沒有工作就會悶出個鳥來。

的確不少人告訴過我,他不可以不工作,「第一個星期或者很高興,但第二個星期我就會悶得發慌。」有些人更說,一定要安排去旅行才可以放假,「放假待在家沒事做,白白浪費了假期啊。」

那是否代表他們不打算退休,又或者退休後必須環遊世界才不會悶壞?

或許對他們來說,有份工作做生活的軸心,是件很幸運的事。可是對我來說,我很慶幸,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,能夠坦然面對自己。

這兩個月以來每每被問及「你平日有什麼做、你不悶嗎?」我都認真地回答:「不會悶呀,每星期做瑜伽、跑步、龍舟訓練、寫字、閱讀、陪家人、見朋友、間中煮飯……」

答得多了我竟有數白欖的感覺,不期然想起在舊公司那個除了老闆沒人想出席的周會,會議最後一部分是 "Let's go round the table",每人講講手頭上的工作。圍着會議桌共十多二十人,有些人一說就是二十分鐘,教其他人很大壓力,覺得無論如何要說點什麼。其實,絕大多數人只想快點回座位工作,沒興趣聽你細數工作進度。而我在這個環節說得最多的話應該是:「沒什麼特別的。」然後就交給下一位同事報告。

很多辦公室都有「鬥忙」這現象。大家掛在唇邊的都是「超忙」、「我昨晚做到十一時」,再加一兩封凌晨寄出的電郵,而忙得來更不忘在 Facebook 公布自己如何忙得不可開交。

有一次同事問我忙不忙,我答:「不忙。」他有點錯愕,頓一頓才說:「真的嗎?」我說:「完了那個 project,現在有時間清理電腦的文件和 mailbox,太好了。」他說:「你當心啊,讓老闆知道你不忙,他立即會想辦法讓你忙個夠!」

工作也有旺季淡季,在淡靜的日子可以做做 housekeeping,清理案頭文件和電腦檔案,是很重要的排毒過程。可是,為什麼大家對於「不忙碌」感到那麼不安?而對於不合理地持續地忙碌卻那麼推崇,彷彿忙碌等如能幹、等如勤力、等如有熱誠。

別搞錯,忙碌只是一個狀況--要做的事太多,不夠時間用。那很可能是因為你被管理層剝削、不懂得說不、或自虐地享受忙碌。與能幹、勤力、有熱誠,風馬牛不相及。

數白欖數得悶了,或許他日有人再問:「你平日有什麼做?你不悶嗎?」我索性答:「什麼都不做,就待在家對着四面牆。」

從某個角度看,這也是真的。

出生後至五歲,起居飲食都由父母照顧,爸媽定的規矩就是我們的系統。六歲到二十歲,上課下課溫習考試,學校可說就是我們生活的系統。大學畢業後,全職工作規定我們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,那機構就成了我們生活的系統。自懂性以來我背後都有這些強大系統給我設定生活模式,如今一下子系統瓦解,我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軸,這種轉變,原來很震撼。

不用上班,人反而須更勤力--由起床那一刻開始,我是為自己而起床,而不是為了要準時上班;幾乎做每一件事,都靠自己去推動,不是受外在環境所迫。發自內心的原動力,變得更重要。

正因如此,我得容許自己慢慢摸索,問自己想如何度過這個暑假,想過什麼樣的生活,然後給自己擬訂時間表、生活模式、生活節奏。

回頭一看,我過往一直都跟着不同系統的節奏去走,趕功課、趕考試、趕 deadline、趕 project。這輩子我竟是第一次--去找回自己的節奏。

其實,我已記不起自己的節奏是怎樣。

我只能夠非常耐心,重新學習,慢慢走,慢慢讀,慢慢吃,慢慢做,甚至什麼都不做,"doing nothing, just being"。然後聽聽自己心裡在說什麼。


所以如果我答:「我什麼都不做,就在家對着牆壁思考人生。」這不就是給自己放暑假的初衷嗎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